畅游“同学课堂”,破解“古诗密码”

网站首页    畅游“同学课堂”,破解“古诗密码”

2018-11-01

十月,丹桂飘香、流金遍野,南长街小学六年级语文组“聚焦深度学习,构建同学课堂”的研讨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十月的最后一天,全体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共赏杨丹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溢满诗意的古诗教学展示课。

初现——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同学课堂”理念引领下,如何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破解“古诗”中的密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六年级组围绕这些问题,研讨了苏教版十一册22课《古诗两首》。本课是由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起构成了一个以“读书做人”为主题的哲理诗。首次磨课,我们就抓住这两首诗的共同点切入教学,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学习两首古诗,再把学生带入到一组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这类哲理诗有一定的认识。但我们发现:虽然抓住了核心问题,理解了古诗大意,明白了蕴含的哲理,却没有很好地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价值,学生未能走进古诗,学习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研——集思广益无遗力

课后,我们六年级组的老师围坐一起,针对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研讨。通过再次学习“同学课堂”的理念,进一步思考如何删减教学内容,如何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深入地学习古诗内在意蕴;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教师应对策略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研讨,大家知无不言,互相磋商,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 以寻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磨——细心研磨活水来

再次试教中,杨老师首先通过抓关键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与古诗文进行交流。例如对“躬行”的理解,杨老师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工夫”的教学,也颇见功夫,名人的作品和一连串的数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然后杨老师用“景物结合想象”的诗歌特色,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最后结合《补充习题》上的另一首《观书有感》的自读、巩固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杨老师在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之间的智慧的闪现和思想的留痕。

展示——“同学课堂”满诗意

在最后的展示课堂上,“同中求异”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诗人“读书”的感受不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构建了一堂也与众不同的古诗教学。课中“到底是观书还是观塘?”一石激起千层浪。杨老师巧妙地借助言语冲突,撩拨起了孩子们的思维触角,激活了对话。孩子们借助对诗句的研析,并展开合理想象,思辨推敲,大胆猜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就在这样的对话中渐渐明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就如同一颗颗珍珠一般,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就是那根线,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呈现出来一堂充满哲理、溢满诗意的“同学课堂”。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517327.jpeg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517328.jpeg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517329.jpeg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517330.jpeg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517331.jpeg

 

 

 

2018-11-01 22:12:00
来源:无锡市南长街集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