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街上曾经的耶稣堂
清末时,美国基督教来中国传教,在无锡设有年议会,分圣公会、监理会、卫理会。清光绪34年(1908),美国传教士司马德在无锡南长街200号处建造了一座耶稣堂,也为监理会会址。监理会内部设有男子工作部和女部。宣统三年(1911)2月,基督教监理会男子工作部在耶稣堂后创办“东吴第八小学”(属苏州东吴大学附属的一所私立教会学校,也即南长街小学的前身)。当时耶稣堂兼作学校礼堂,耶稣堂楼上开设了一间教室,与二楼相通。耶稣堂后的主校舍是一幢木结构两层楼房,上有三间教室,下有两间教室,中间是一间小办公室。每班学生约5O-55人,后来增加了一个半年级(幼儿)班。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就是传教士司马德,教师1O人左右。开设的课程有国语、英文(三年级开设)、算术、体操、唱歌、图画等。
民国l3年(1924),无锡基督教卫理会同仁组织校董会,将“东吴第八小学”改名为“明德小学”(后曾易名“锡南小学”、“黄长镇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明德小学”,至1952年1O月更名“南长街小学”)。学校经费一部分靠美国基督教会支持,一部分靠收取学生学杂费。学校的教师都信奉基督教,学生中绝大部分也是基督教信徒。这些信教的学生每个礼拜天上午,穿上洁净的衣服,到耶稣堂去做礼拜.听牧师讲圣经。逢圣诞节,教堂还给学生发放少量的糖果、饼干、瓜子之类食品,算作“上帝的恩赐”。
中国人张景一等曾担任教堂牧师。教堂包括礼拜堂大堂一座,主日学(Sunday school)教室一间,有一座相当四层楼高的钢铁架子钟楼。当年的每个星期日早晨,明德小学工友高汉生,按钟点一遍又一遍地用绳索拉响耶稣堂内钟楼顶部摆动的大钟,方圆十里内的教友听到这宏亮的钟声就开始步行来教堂做礼拜。这时,礼拜堂两扇大门洞开,司琴已在一架大风琴上弹奏赞美诗中的歌曲。教友(还有教友带来的募道友)进大门后,男士坐右边的一排排长木椅,女士坐左边的一排排长木椅。随父母而来的未成年子女则到主日学教室读金句。所谓金句,就是从《圣经》中摘录的简短、浅显、适合儿童记忆背诵的、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句子。在庄重典雅的乐曲声中,人们心灵得到安抚、净化。主日崇拜开始,全体祷告、唱赞美诗后,再听牧师讲道,人们敞开心怀,去接受平等博爱、助人为乐的基督教理念。
不知何时起,在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旁,约定俗成地有了“耶稣弄”。
座落在虹桥下72号的“红洋房”,于上世纪20年代也开始响起耶稣堂的钟声,至30年代开始创办“以马内利(Immanuel)”补习中学和福儿班,旨在传教更多的信众。“红洋房”内的教堂设在一幢坐南朝北的“爱宅”里。这里与南长街上的“耶稣堂”遥相呼应,传播福音。
现在,耶稣堂早无踪影,礼拜的钟声再也不会响起,“红洋房”也已“残缺不全”,当年络绎不绝来此祈祷心灵净化的人们,有的远走他乡,有的早已作古,有的也是花甲、耄耋老人了,惟有耶稣弄还默默地“站”在那里,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据说,耶稣堂钟楼是于1958年大炼钢时被拆除的,同时礼拜堂也先后改为日夜商店、家具店等。现已全部拆除,成为跨塘桥节点广场。
我们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无锡古运河畔向西方基督教文明开启的一扇窗口;这里也可能是当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会所”;这里也许也是促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繁荣昌盛的一个精神家园。
我期待,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能够留下这个记忆,留下曾经在两千多年的古运河畔回荡的鼓楼钟声……
http://aqz8210.blog.163.com/blog/static/61329662200952542751194/(摘自 竹韵的网易博客)
- 10-08
- 09-24
- 08-31
-
08-31
넷 课外活动安排表
- 08-31
- 08-29
- 05-08
- 04-22
-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