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向阳

网站首页    诸向阳

2016-09-14

https://wxsncjxx.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24/10124102/images/4495729.jpeg
 

那些事  那些人  那些书

             

诸向阳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

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

——泰戈尔《吉檀迦利》13

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关键性事件——徐州上课。

1986年,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初到溧水县实验小学报到时,教导主任让我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语文。因为我要把自己对文学的挚爱传递给我的学生。就在我踏上讲台三个月的时候,语文教育专家蒯福棣老师来调研,学校安排听我的课。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采用读练结合的方法执教了《手》这篇课文。没想到,蒯老师听完课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教学不到一个学期,上出这样的好课,真不简单!是棵好苗子,学校要好好培养。”遵照蒯老师“好好培养”的嘱咐,学校一次又一次地把语文教学的重担压在我的身上,随着一次又一次锻炼,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高。先后获得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陶行知教学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在成绩面前,我沾沾自喜了,以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真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那次徐州上课让我突然间认识了自己的差距。

那是1995年,我作为南京市小语界的唯一上课代表在徐州参加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向来自全省一千多名专家、老师作观摩教学,踌躇满志的我期待着一举成功。可真正站在聚光灯下,真正站在摄像机前,真正站在主席台上,真正站在那么多挑剔的眼光中,我突然间感觉到手足无措,我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还没有稳定好心神,上课的哨声吹响了。我匆忙进入教学环节,以致开场的几句话中有个字念走了音。几分钟后,我才镇静下来,提问、讨论、讲解、朗诵……一环扣一环。四十分钟转眼就过去了。“上节好课真难!”  走下讲台,我掏出手帕,擦拭着额角的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这节课上得普通平常,但它却让我清醒了许多——原来我与名师的距离还十分遥远。

走过了盲目的乐观,我静下心来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上过几节公开课,但那大多是智囊团帮助的结果,我还缺乏独立备课的能力。教学中对环节的预设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只能在我预设的情景中进行,当学生的问题跑出我的教学思路时,我还不具备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次反思让我发现了更大的上升空间,这发现让我迅速抛弃了过去的喧嚣和浮躁,静下心来,从原点起步,我开始了沉静的探索。

两年时间就这样在我的寻觅、实践和思考中悄然而过。1997年,我加盟无锡南洋国际学校。出于对语文教学的深爱,我开始了对名师课堂的研究。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贾志敏小学界四大名师的录像和书籍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本,看了多少遍;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这些中学名师的书也让我爱不释手。我研究他们课堂上亮丽的教学技术,探讨他们课堂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体味他们灵活多变的评价语言,感悟他们巧妙高超的应对能力。“研究――模仿――反思――再研究――再模仿――再反思”,在这样反复地呈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和实践中,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

我接到这世界节日的请柬,我的生命受了祝福。我的眼睛看见了美丽的景象,我的耳朵也听见了醉人的音乐。

在这宴会中,我的任务是奏乐,我也尽力演奏了。

现在,我问,那时间终于来到了吗,我可以进去瞻仰你的容颜,并献上我静默的敬礼吗?

——泰戈尔《吉檀迦利》16

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关键性人物——干国祥。

那是2007年,干国祥老师带领新教育研究中心入驻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与我不期而遇。我们一起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如切如磋。

一次录像回放式评课,彻底转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观。2007年11月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小圆厅执教了《小露珠》。一上完课,许多听课老师对我说:“诸老师,您的课上得很精彩。”走出小圆厅,听着老师们的赞美,我的心情跟屋外的阳光一样灿烂。晚上六点半,新教育研究中心小共同体的评课开始了。这次评课采用了录象回放的方式,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暂停录象,大家就这一环节的教学畅所欲言:这样的教学有效吗?没想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老师们都提出了批评意见,一堂颇为得意的课竟然被批得“体无完肤”。

人是在批评声中成长的。2008年,干国祥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使我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飞跃。

第一重境界:制定合宜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是衡量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是以课文的思想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及其组合方式,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掌握语文知识;第三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规则和例子的组合学习,以及变式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学《槐乡五月》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我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槐花的方法:观察顺序:从远到近;运用比喻的手法,使用不同的比喻词;巧用叠词。然后,运用这些写法写一写无锡的市花——杜鹃。学生写得很精彩:“四月,杜鹃开花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似灿烂的云霞,一片红艳艳。近看,有的杜鹃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杜鹃如一个个小喇叭,正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呢!”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让语文教学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都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历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如果课堂上能够重现这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不可能是平淡、平庸的。要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语文课必须充满智力挑战。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呢?我提出了四个观点: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教学《月光启蒙》,我从“蒙”的音形义开始解题。请学生说出蒙的三种读音并分别组词。接着,出示“蒙”字的古体字:小鸟的头上盖着一层草。提醒学生不要遗漏蒙字里的一短横。让学生从字形分析“蒙”是什么意思。进而追问“启蒙”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词语形容“一个人没有被启蒙是怎样的状态”(混沌),“一个人被启蒙了是怎样的状态”(豁然开朗)。“启蒙”就是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这几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将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与字形挂钩,与词语的结构关联,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呼应,细腻而深刻。学生的眼睛里时时闪现出惊喜的目光。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干国祥老师在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结课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首写西湖夏天暴雨的诗,与你有什么关系?”课堂上一片沉寂,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这首诗是用来比喻我们的人生的。每个人的人生也将会经历许多暴风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但是在这些暴风雨面前,我们只要向诗中写的那样,把不高兴的事情统统忘记,所有的事情就会重新像‘望湖楼下水如天’了。”干老师大加赞赏,他郑重地说:“生命必将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你当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学生再读此诗,饱含感情的声音里,有生命勃发的力量。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确立目标——辛勤劳作——突然顿悟,在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的道路上幸福前行。

我不知道从久远的什么时候,你就一直走近来迎接我。

你的太阳和星辰永不能把你藏起,使我看不见你。

在许多清晨和傍晚,我曾听见你的足音,你的使者曾秘密地到我心里来召唤。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生活完全激动了,一种狂欢的感觉穿过了我的心。

这就像结束工作的时间已到,我感觉到在空气中有你光降的微馨。

——泰戈尔《吉檀迦利》46

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关键性书籍——《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型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室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我的语文微课程探索源于对此书的研读。

语文微课程,既不是指计划,也不是指教材,而是包括愿望、设计、材料、困难与克服、犹豫与坚定、胜利与失败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穿越,共同抵达,共同成长。语文微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就是师生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语文微课程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微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其次,微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再次,凭借微课程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一说到语文微课程的研发,许多老师便觉得这既神秘,又深奥,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普通老师没有关系。事实上,课程研发,它既不神秘,也不深奥,它既不需要多么强的能力,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它只需要我们的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有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有对教育朴素的情感,有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热爱。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语文微课程研发的五大策略。

第一大策略:教材——凭借教材研发微课程,通过对课本的研发,整理出共读课程。比如,我依据教材中的《月光启蒙》,与孙友田的《月光母亲》以及野夫的《江上的母亲》组合,研发了“感恩母亲”微课程。

第二大策略:特长——利用特长、专长与擅长,研发独特的微课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微课程。比如,我喜欢灯谜文化,利用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研发了灯谜课程。这个灯谜课程做了一个学期:第一月我出灯谜给学生猜,第二个月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第三个月我与学生自己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

第三大策略:地域——利用地域文化,研发微课程。比如,无锡的梅园闻名中外,于是以梅花为契机,开发《梅花三弄》课程。我把20多首梅花诗词纳入三个篇章: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我带领学生到梅园举行《梅花三弄》课程的告别仪式。

第四大策略: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开发微课程。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

各种问题,我们可以聚焦问题,通过开发微课程从而解决问题。比如,我每两年新接一个班,怎样尽快让学生喜欢我,家长信任我?我利用开学第一周,研发了开学课程,做到四个一:新学期给学生写一封信;带领学生进行第一次晨诵;学生第一次习作给新老师画像;开发第一次家长会。

第五大策略:仪式——依据学校举行的各种仪式,研发微课程。很多时候,

我们把仪式当成了一项任务完成,于是仪式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将仪式做成微课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我在六年级研发了《杨柳与送别》毕业课程。这一毕业课程具有三个特色:在古典的氛围中营造浓浓的离别情愫,珍惜彼此之间相识、相知的缘分;将经典诗词置身于送别的情境中,经典诗词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体验古人离别的情韵,道声珍重,别离是为了重逢。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幸福人生。虽然路途漫漫,我们且歌且行!

 

2016-09-14 22:09:00
来源:无锡市南长街集团

最新文章